查看原文
其他

面对脾气暴躁的母亲,我该怎么办?

俞林鑫 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2022-11-03

问题:

父母离异后我与母亲在一起生活。小时候母亲经常会打我,辱骂、摔东西等暴力行为时不时发生。今年我高考失利,家里的氛围变得阴晴不定。母亲开始限制我与朋友出门。我之前和朋友约好一起外出旅游,但母亲突然威胁她说:“明敢走,你等着。”今天早上我还是偷偷出来赴约了。2个小时后在给我微信中母亲的态度来了180度转弯,询问了我有没有接到朋友,和谁在一起,得到误火车的回复后还让女儿找一家肯德基等同学,让我很惊讶。但我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跟她相处。


回答:

能做到尊重、支持、共情孩子的母亲真的不太多,所以生活中才会有那么多情绪抑郁、内心自卑、害怕改变、顺从讨好的孩子。每个人都持续地需要被尊重、被理解和被支持,这些积极的回应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好的,生活是有意义的,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感。


一个人之所以能做到尊重、支持、理解别人,是因为他/她内心是充实的,充满着爱或善的能量。相反,如果一个人内在空虚,内心潜藏着大量的怨恨,那么,他/她很难去善意地对待别人,哪怕是自己的亲人。而且吊诡的是,往往是那些至亲的人,成为了这些痛苦者排解痛苦的对象。通过控制、剥削、虐待至亲的孩子(往往是在爱的名义下实行的),这些痛苦者防御了内心的孤独、内疚、愤怒、恐惧,但却对对方造成了严重的伤害。

在聆听了一个又一个来访者的故事之后,我经常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现,痛苦的来访者背后经常有一个心理病态的母亲和/或父亲(母亲为多,可能是因为母亲会更多的投入孩子的抚养中)。这些父母共同的特点是:嫉妒、情绪失控、缺乏边界、忽视。

1、嫉妒的家长
这样的父母无法跟人共享好东西,生怕孩子会爱上别人而不再爱自己,生怕自己的好东西(比如自己的孩子)被人抢走,因此会想方设法,以一些“聪明”的方式来打压孩子对其他人的感情。这样的父母会嫉妒孩子与父母的另一方、祖父母、兄弟姐妹、朋友甚至是宠物之间的关系。
一个男孩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,对外婆感情很好。但自从回到母亲身边之后,母亲经常会在他面前说起外婆的不是,说起外婆曾经对她的伤害。时间长了,男孩面对外婆时不免有一种怪怪的感觉,慢慢的,他跟外婆在情感上越来越疏远了,甚至有点害怕外婆。他的母亲也许是一种不自知的方式,把他从外婆身边夺了过来,她无法接受孩子会爱上别人的事实。

2、情绪失控的家长
这种情况在离婚后的家庭中比较多见。离异后带孩子的父亲或母亲,有时会把对原配偶的愤怒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,无缘无故地殴打或责骂孩子。这些父母被一种怨恨的情绪控制了,又缺少建设性的管理情绪的方式,便以这种幼稚的方式发泄情绪。
有些家长本身由于人格的缺陷,情绪十分不稳定,往往一言不合,或者孩子不肯听话,就突然大发脾气。这种情绪失控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,比如一个女孩说:“我每当听到别人突然高声说话,就会一下子感到很恐惧”。这个女孩曾经无数次被她那个情绪失控的父亲虐待。

3、缺乏边界的家长
这些家长很难分清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界限,每当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力,或者提醒他们注意隐私的界限时,这些父母就会觉得自己被拒绝了,因此会进行严格的控制与干涉。
比如不敲门就走进孩子的房间或浴室,不尊重孩子的隐私或对物品的所有权(未经允许就将孩子的私人物品随意处理,或者翻看孩子的日记和手机)。而当孩子试图反抗时,这些父母就会拿出一些大道理来压服孩子,比如“我这都是为了关心你”、“谁让你把手机放在客厅的”。
有些母亲会把家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,特别是与父亲的冲突,与周围亲戚的冲突的事情都事无巨细地告诉孩子,甚至会告诉孩子自己外遇的细节。这些母亲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外延,就像自己的四肢一样,而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只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情感倾诉的工具。每当孩子试图表现出与母亲的不同时,就会被她严厉打压。母亲这种不尊重孩子主观感受的情感倾诉,让孩子过早的承受了大量的负面情感,往往会形成苛刻的超我(比如,我一定要好好努力,以拯救母亲)。

4、无视孩子的家长
有些家长在外人看来,或者在他们自己感觉上,一直是非常关心孩子的,但孩子却会困惑地发现,父母根本不关心他/她。这些孩子可能从小就不会向父母要零花钱,因为他们感觉到,对于自己真实的需要,父母往往会忽略、打压和拒绝。
这种明显矛盾的情景会很折磨孩子:一方面孩子试图相信父母是对的,另一方面他主观的感觉(父母不爱他)是与父母的说辞(很爱他)是不一致的。
这种矛盾往往让孩子内心混乱,他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。他们总是不断地检查自己的决定,并怀疑自己是否漏掉了什么东西没有考虑。因为父母总是告诉他们,是他们了扭曲了事实,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分辨自己的感受。他们也许会因为自己拥有了自己的情感、拥有了独立的思考、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感到极端羞愧,因为从儿时起,他们就被教导,不要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父母的需求之前。

以上简单的总结了病态父母的四个主要特点,其他的特点就不再一一罗列,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《与内心的小孩对话——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》一书。那么,成年后,一个人要怎样跟这样的父母相处呢?如何缓解这些父母给你造成的伤害?这本书中指出了两条建设性的意见:

跟这样的父母相处时,应该设置自己的底线,告诉你的父母,并用更直接、更有效的方式向父母表达你的感受,以便改变你们之间的互动。比如,当母亲说出“明敢走,你等着”这种威胁性的话语后,题主还是尊重了自己的感受(跟同学出去玩了)而没有迁就或顺从母亲,这反而使得后来母亲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。这提示你,你可以明确、直接的表达你的真实感受,你会在尊重母亲的前提下来维护你自己,而不再像幼时那样只能扮演指定的角色。这当然需要勇气,并可能会承受母亲的报复(因为你更独立了,走出了母亲的控制),但只要你坚定自己的做法(并寻求到他人的支持,比如你的父亲或朋友),更健康的母女关系会逐渐的形成。


其次,一定要了解你的权利。健康关系中的双方都是有权利的,平等的。有时候你需要去迁就你的母亲,适当改变自己,另外的时候,母亲也要尊重你的感受,改变她自己。这样的关系才是持久的、平等的关系,彼此能够保持一种平衡。因此,一定要寻求与母亲关系的平衡点,请记住你有如下权利:(摘自《与内心的小孩对话——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》)

与人交往时感觉安全
受到尊重
不受言辞、精神和身体上的攻击
表达自己的观点
被欣赏、被认可
使你的隐私和底线受到尊重
满足自己的需求
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感觉舒适

在这些方面受到母亲的粗暴干涉时,你就要坚持原则,不依不饶。记住,这些权利的争取,既在帮你自己,也在帮你的母亲。当你坚持原则时,你更懂得了尊重自己的感受,维护了自己的利益;你的母亲也能逐渐意识到你与她的不同,并逐渐地培养出尊重人的心态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你成为了她的心理治疗师,在治愈她的同时也疗愈了你自己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参考文献:金伯利·罗斯  弗雷达·弗兰德曼著,王小亮译.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——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. 金城出版社,2011年8月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